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 -信息技术设备
前 言
本细则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信息技术设备》(CNCA-C09-01:2014)制定
1)依据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认监委 2018 年第 11 号联合公告,电脑游戏机、学习机产品不再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将本细则中对应章节进行更新;
2)依据国家认监委 2018 年第 10 号公告,将第 10 章中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管理办法》修改为《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加施管理要求》。
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 信息技术设备 CEC-C0901-2016
目 录
1. 适用范围......................................................................................................................... 1
2. 认证依据标准 .................................................................................................................. 1
2.1. 认证依据标准 ............................................................................................................. 1
2.2. 认证依据标准变化时的要求 ........................................................................................ 2
3. 认证模式......................................................................................................................... 2
4. 认证单元划分.................................................................................................................. 3
5. 认证委托......................................................................................................................... 3
5.1. 认证申请提出和受理................................................................................................. 3
5.2. 申请资料 .................................................................................................................. 3
5.3. 实施安排 .................................................................................................................. 4
6. 认证实施......................................................................................................................... 4
6.1. 型式试验 .................................................................................................................. 4
6.1.1. 型式试验方案 .................................................................................................... 4
6.1.2. 型式试验样品要求 ............................................................................................. 5
6.1.3. 型式试验检测项目 ............................................................................................. 6
6.1.4. 型式试验的实施................................................................................................. 6
6.1.5. 型式试验报告 .................................................................................................... 7
6.2. 认证评价与决定........................................................................................................ 7
6.3. 认证时限 .................................................................................................................. 7
7. 初始工厂检查.................................................................................................................. 7
7.1. 初始工厂检查的内容................................................................................................... 7
7.2. 初始工厂检查的时限................................................................................................... 8
7.3. 初始工厂检查的结论................................................................................................... 8
7.4. 初始工厂检查的评价与批准 ........................................................................................ 8
8. 获证后监督的相关要求 ................................................................................................... 9
8.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 9
8.1.1.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原则......................................................................................... 9
8.1.2.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内容......................................................................................... 9
8.1.3.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时限......................................................................................... 9
8.1.4.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结论......................................................................................... 9
8.1.5.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评价与批准 .............................................................................10
8.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10
8.2.1.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原则...................................................................10
8.2.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内容...................................................................10
8.3.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原则 .......................................................................................10
8.3.1.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内容.................................................................................10
8.4. 获证后监督频次和内容 ..............................................................................................10
8.5. 获证后监督的记录 .....................................................................................................11
8.6. 获证后监督结果的评价 ..............................................................................................11
9. 认证证书........................................................................................................................11
9.1. 认证证书的保持.........................................................................................................11
9.2.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变更备案....................................................................................11
9.2.1. 变更申请.............................................................................................................11
9.2.2. 变更评价和批准 ..................................................................................................13
9.2.3. 变更备案原则......................................................................................................13
9.3.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13
9.4. 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14
9.5. 认证证书的使用.........................................................................................................14
10. 认证标志.....................................................................................................................14
11. 收费依据与要求 .............................................................................................................14
12. 认证责任........................................................................................................................14
13. 技术争议与申诉 .............................................................................................................14
14. 生产企业分类原则..........................................................................................................15
附表一 ..................................................................................................................................17
附表二 ..................................................................................................................................22
1. 适用范围
信息技术设备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是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信息技术设备》(CNCA-C09-01:2014)(以下简称实施规则)的要求编制,作为认证实施规则的配套文件,与实施规则共同使用。
本实施细则适用的产品范围、认证依据等所有内容与实施规则中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并根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发布的目录界定、目录调整等公告实施调整。
2. 认证依据标准
2.1. 认证依据标准
安全标准 GB4943.1 电磁兼容标准 GB4943.1GB/T9254GB17625.12
2.2.微型计算机(含自助服务终端)、便携式计算机、与计算机连用的显示设备、与计算机相连的打印设备、多用途打印复印机、扫描仪、计算机/服务器内置电源及电源适配器、充/放电器、电源转换器、服务器收款机
2.3:信息技术设备中的标称额定电压小于等于5VDC,标称额定消耗功率小于15W(或15VA),且无可充电电池的设备调整为强制性产品认证自我声明评价方式,采用自我声明程序A(自选
实验室型式试验+自我声明)。且只能采用自我声明评价方式,不再发放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
3. 认证模式
信息技术设备可选择的认证模式有:
模式 1:
I 类或 II 类设备:型式试验+获证后监督
I 类或 II 类以外的设备:型式试验+获证后跟踪检查
上述获证后监督是指获证后的跟踪检查、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三种方式之一。
模式 2:
型式试验+获证后监督
上述获证后监督是指获证后的跟踪检查、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三种方式之一或组合。
A 类、B 类生产企业可采用模式 1 实施认证。 C 类、D 类生产企业应采用模式 2 实施认证。
模式 3:
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监督
上述获证后监督是指获证后的跟踪检查、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三种方式之一或组合。
为避免投放市场产品存在不符合的风险,A 类、B 类、C 类、D 类生产企业也可自愿选择模式 3 实施认证。
4. 认证单元划分
原则上,应按
产品类别、型式、规格、工作原理、安全结构等的不同划分申请单元,但对于带有显示屏的产品还应以屏尺寸划分申请单元,对于电源应以功率划分申请单元,对于具有不同工作方式的产品还应以工作方式(如,扫描方式、显示方式等)不同划分申请单元。对于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等级为 C 或 D 类的企业单元划分可结合企业降级原因对单元划分加严要求。
相同生产者、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相同产品,或不同生产者、相同生产企业生产的相同产品,可考虑仅在一个单元的样品上进行型式试验,其他生产企业/生产者的产品需提供资料进行一致性核查。
5. 认证委托
5.1. 认证委托人需按要求填写必要的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必要时还应提供工商注册证明、组织机构代码、电气原理图、协议书等。
5.2. 申请资料
认证委托人应按认证方案的要求向 CQC 和/或实验室提供有关申请资料和技术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认证申请书;
(2)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生产企业的注册证明(如营业执照等)(必要时);
(3)生产企业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自我评估报告/声明(必要时)
(4)工厂检查调查表(必要时);
(5)认证委托人、生产者、生产企业之间签订的有关协议书或合同(如ODM 协议书、OEM 协议书、授权书等)(必要时)
(6)产品描述信息,主要包括:型号说明、技术参数、关键元器件和/或材料清单、电气原理图、同一认证单元内所包含的不同规格产品的差异说明等(必要时);
(7)中文使用说明书、中文铭牌和警告标记(必要时);
(8)认证技术负责人的任命书及 CQC 考核认定证明等材料(如有且必要时);
(9)对于变更申请,相关变更项目的证明文件(如企业更名、行政区域重新划分等)(必要时);
(10)对于网络电视接收设备,应提供产品不具备播放非法境外电视节目功能的承诺书;
(11)其他需要的文件。
5.3. 实施安排
认证方案通常包括如下内容:
(1) 需要提交的申请资料清单;
(2) 型式试验送样要求;
(3) 实验室信息;
(4) 所需的认证流程及时限;
(5) 预计的认证费用;
(6) 有关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7) 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6. 认证实施
6.1. 型式试验
6.1.1.型式试验方案型式试验方案内容包括型式试验样品要求(见本细则 6.1.2)、检测标准项目(见本细则 6.1.3)以及实验室信息等。
6.1.2.型式试验样品要求,通常情况下,试验的样品由认证委托人选送代表性样品用于检测。同一生产者,同一产品类别,不同生产企业的产品应分为不同的申请单元, 型式试验仅在一个生产企业的样品上进行,必要时,其他生产企业应提供样品和相关资料供认证机构进行一致性核查。申请单元中只有一个型号的,样品选取本型号。以系列产品为同一申请单元申请认证时,样品应从系列产品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型号,并且选取的样品应尽可能覆盖系列产品的安全要求和电磁兼容要求,不能覆盖时,还应选取申请单元内的其他型号样品做补充差异试验。申请单元代表性型号样品数量 2 台(如认可 CB 样品数量 1)。对电源适配器、充/放电器等可根据系列产品特点补送输出电压最高及输出电流最大的型号。补充试验样品数量视代表性型号样品覆盖申请单元内产品的安全要求和电磁兼容要求的实际情况而定,代表性型号样品与补充试验样品在能覆盖申请单元内系列产品安全要求和电磁兼容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补充试验样品数量和补充试验项目。关键元部件和材料清单要求按照国家认监委技术专家组决议实施,具体要求参见附表一及附表二。
关键元部件和材料(以下简称关键件)的分类及变更备案说明如下:
A 类关键件的变更程序:应经过认证机构的批准。
B 类关键件的变更备案程序:必须符合以下规定要求:
(1)对于 B 类安全关键件,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目录的,应获得有效的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国家认监委规定的可为整机强制性认证承认认证结果的自愿性认证证书,其他 B 类安全关键件应提供认证机构认可的自愿性认证证书/符合相应标准(见附表一)的 CNAS 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并且所有关键件技术参数、外形、材料、及安装尺寸、安装方式和工艺应与原有元器件一致。
(2)有符合要求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技术负责人(具体要求见附件四),可适用简化流程,由技术负责人审批;否则应经过认证机构的批准。
(3)生产者(制造商)和生产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
6.1.3.型式试验检测项目
(1)安全检测项目:原则上应包括产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全部适用项目。
(2)电磁兼容检测项目(适用时):原则上应包括电磁兼容标准规定的全部适用项目。
6.1.4.型式试验的实施
型式试验时间一般为 30 个工作日(当关键元部件和材料需随机试验且试验时间超过 30 个工作日时,以所需最长时间计算)。从收到样品和/或试验费之日起开始计算。企业因资料或检验项目不合格而进行整改和/或复试的时间不计入型式试验时间。原则上,整改应在 6 个月内完成,超过该期限的视为认证终止。
6.1.5.型式试验报告
型式试验结束后,实验室应及时向认证委托人出具型式试验报告。试验报告应包含对申请单元内所有产品与认证相关信息的描述。
6.2. 认证评价与决定一般情况下,自受理认证委托起 90 天内向认证委托人出具认证证书。
7. 初始工厂检查
7.1. 初始工厂检查的内容
检查内容包含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全要素检查和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检查依据认监委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编号:CNCA-00C-005)和 CEC 颁布的《信息技术产品强 制性认证工厂质量控制检测要求》(参见附表三)实施。
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内容包含且不限于:
(1)认证产品上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认证委托人、生产者(制造商)、生产企业的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说明等应与型式试验报告一致;
(2)认证产品的结构(主要为涉及安全与电磁兼容性能的结构)与型式试验报告一致;
(3)认证产品所用的安全关键元部件和材料清单、对电磁兼容性能有影响的关键件与型式试验报告一致。
7.2. 初始工厂检查的时限
通常情况下,型式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初始工厂检查。特殊情况下,型式试验和工厂审查可以同时进行。初始工厂检查时,原则上,工厂应生产申请认证范围内的产品。工厂检查时间根据所申请认证产品的单元数量和工厂的生产规模确定,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 1 至 4 人日。型式试验结束后,工厂检查原则上应在一年内完成,否则应重新进行型式试验。初始工厂检查后 5 个工作日内检查组应向 提交工厂检查报告(以完成现场检查并收到生产企业提交的符合要求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8. 获证后监督的相关要求
8.1. 获证后的跟踪检查
8.1.1.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原则
获证后跟踪检查分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首次申请或扩展申请(包含扩产品类别、扩生产企业等)需进行工厂检查的企业,应在首次申请时提交工厂检查调查表, 确认安排工厂检查任务,并对型式试验结论评价合格后,颁发认证证书。首次工厂检查将在获证后三个月内进行。如三个月内未完成,应暂停相应的有效证书。所需人日数将依据申请认证产品及生产企业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 1 至 4 人日。
第二种方式:日常年度跟踪检查将在上次工厂检查后并结合本细则第8.4 条款实施。所需人日数将依据申请认证产品及生产企业等具体情况确定,一般每个加工场所为 1 至 2 人日。其他要求同实施规则第 7.1.1 条。
8.1.2.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内容
本实施细则 8.1.1 条款第一种方式的检查内容参照本实施细则第 7.1条款要求。第二种方式的检查内容依据本实施细则第 8.4 条款实施。两种方式均应检查“CCC”认证标志和认证证书的使用情况。
8.1.3.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时限
工 厂检查后 5 个工作日内检查组应向 CEC 提交工厂检查报告(以完成现场检查并收到生产企业提交的符合要求的不合格纠正措施报告之日起计算)。
8.1.4.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结论
8.1.5. 获证后跟踪检查的评价与批准对工厂检查结论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论为合格,维持证书有效。对于未能按期接受工厂检查或工厂检查结论为不合格 的生产企业,将暂停相关有效 CCC 证书。
8.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
8.2.1.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原则: 根据企业分类管理及认证风险情况,必要时,进行生产现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检查应覆盖所有获证类别。
8.2.2. 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或者检查内容
根据不同产品情况,依据 CCC 型式试验报告部分或全部项目实施抽样检测/检查(可含产品一致性核查),并由指定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也可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利用实施细则》利用生产企业检测资源实施抽样检测/检查,并由指定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
8.3. 市场抽样检测或者检查原则
A 类企业 两年 1 次
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部分要素检查
2、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
B 类企业 一年 1 次
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部分要素检查
2、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
C 类企业 一年 1-2 次
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素检查
2、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和或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市场抽样检测
D 类企业 一年至少 2 次
1、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要素检查
2、认证产品一致性检查和生产现场抽取样品检测和或市场抽样检测,D 类企业一年至少抽样 1 次
9. 认证证书
9.1. 认证证书的保持
本规则覆盖产品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 5 年。有效期内,证书的有效性依赖获证后监督获得保持。
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使用的,认证委托人应当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前 90 天内提出认证委托。证书有效期内最后一次获证后监督结果合格的应在接到认证委托后直接换发新证书。
9.2.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变更备案
9.2.1. 变更申请
产品获证后,如果其产品中产品型号、规格、安全和或电磁兼容结构以及属于附表一和附表二中所列明的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生产者、生产企业、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等发生变更,以及认证证书其它相关信息、标准实施规则、实施细则等发生变更时,认证委托人应向 CQC 提出变更批准/备案的申请。以 ODM 模式获证的证书变更要求依据认监委发布的 2009 年 30 号公告《关于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中涉及 ODM 模式的补充规定>的公告》实施。
9.2.1.1 认证变更范围:
1、商标更改(涉及到报告铭牌中有关商标信息的变更);
2、由于产品命名方法的变化引起的获证产品名称、型号更改;
3、产品型号更改、不影响电器安全的内部结构不变(经判断不涉及安全和电磁兼容问题) ;
4、在证书上增加同种产品其它型号;
5、在证书上减少同种产品其它型号;
6、生产企业名称更改,地址不变,生产企业没有搬迁;
7、生产企业名称更改,地址名称变化,生产企业没有搬迁;
8、生产企业名称不变,地址名称更改,生产企业没有搬迁;
9、生产企业搬迁;
10、原认证委托人的名称和/或地址更改;
11、原生产者(制造商)的名称和/或地址更改;
12、产品认证所依据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或者认证实施细则发生了变化;
13、明显影响产品的设计和规范发生了变化,如电器安全结构变更或获证产品的关键件更换;
14、增加/减少适用性一致的关键件供应商或关键件供应商名称变更;
15、生产企业的质量体系发生变化(例如所有权、组织机构或管理者发生了变化);
16、其他机构换证申请;
17、到期换证;
18、其它
1) 对于认证委托人、生产者(制造商)或生产企业法律主体发生变化或行政区域跨界(如跨省、跨市等)的不能按变更申请,应按新申请实施认证。
2) 对于生产企业分类管理等级为 C 或 D 类的企业变更申请可结合企业降级原因对其加严要求。
9.2.1.2 认证变更程序:
见本细则 5.认证委托的适用要求。
对于隶属同一生产者的多个生产企业的相同产品、相同内容的变更,认证委托人可仅提交一次变更委托,CQC 应对变更涉及的认证证书予以关联使用。
9.2.2. 变更评价和批准
根据变更的内容,对提供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是否可以批准变更。如需样品检测和/或工厂检查,应在检测和/或检查合格后方能批准变更。原则上,应以最初进行全项型式试验的代表性型号样品作为变更评价的基础。
9.2.3. 变更备案原则
对于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变更,在不需要提供样品试验的情况下,可由 CQC 认可的生产企业认证技术负责人确认批准,保存相应记录并报备案。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备案应符合国家认监委技术专家组《关于信息技术设备强制性产品认证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相关要求的技术决议》(TC03-2014-01)的要求,见附表一。认证技术负责人相关要求依据 CQC 颁布的《认证技术负责人通用要求》实施。(参见附件四)。
9.3. 认证证书覆盖产品的扩展
认证委托人需要扩展已经获得的认证证书覆盖的产品范围时,应向提出扩展产品的认证委托。
根据认证委托人提供的扩展产品有关技术资料,核查扩展产品与原认证产品的差异,确认原认证结果对扩展产品的有效性,并针对差异做补充试验或对生产现场产品进行检查。核查通过的,根据认证委托人的要求单独颁发或换发认证证书。原则上,应以最初进行全项型式试验的代表性型号样品作为扩展评价的基础。
9.4. 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认证证书的注销、暂停和撤销依据《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和《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注销、暂停、撤销实施规则》。
9.5. 认证证书的使用
认证证书的使用应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的要求。
10. 认证标志
认证标志的管理、使用应当符合《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加施管理要求》的规定。
11. 收费依据与要求有关规定合理收取各项费用。
A(a)近 2 年内(含当年)的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跟踪检查未发现严重不符合项;(b)获证后监督检测未发现不合格;(c)近 2 年内(含当年)的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 CCC 专项抽查等检测结果均为“合格”;(d)近 2 年内未发生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产品质量事件; (e)必要时,企业需有良好的自主设计、研发能力,如参与认证产品标准制修订、拥有认证产品专利等。
B 除 A 类、C 类、D 类的其他生产企业。
C(a)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跟踪检查结论判定为“现场验证”且系认证产品质量问题的;(b)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且系企业责任,但不涉及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c)根据生产企业及认证产品相关的质量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认为需调整为 C 类的。
D(a)初始工厂检查、获证后跟踪检查结论判定为“不通过”且系认证产品质量问题的;(b)获证后监督检测结果为不合格且为产品安全性问题的;(c)无正当理由拒绝检查和/或监督抽样的;(d) 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且系企业责任,可直接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e) 国家级、省级的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及 CCC 专项抽查等检测结果中有关强制性产品认证检测项目存在“不合格”的;(f)不能满足其他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被暂停、撤销认证证书的;(g)认证机构根据生产企业及认证产品相关的质量信息综合评价结果认为需调整为 D 类的。
附表一
电线组件 GB/T15934 12 组
电源插头 GB/T1002GB/T2099.11 2 个
电源线(GB/T5023.5GB/T 5013 50 米
器具耦合器(GB/T17465.1GB/T17465.2 12 套
机内电源单元 GB4943.1 2 个
管状熔断体GB/T9364.1GB/T9364.2 48 个
超小型熔断体GB/T9364.1GB/T9364.3 66/ 51 个
熔断器座 GB/T9364.6 27 个
热熔断体 GB/T9816.1 60 个
热切断器、恒温器、限温器GB4943.1 或GB/T14536.1 5 个
隔离变压器 GB4943.1GB/T19212.1GB/T19212.5GB/T19212.17 4 个
骨架GB4943.1 骨架材料样条 5 条
绝缘胶带 GB4943.1 GB4943.1 6 米
抑制射频干扰固定电感器骨架(GB4943.1 3 个
抑制无线电干扰电容器(隔离、跨线、X 类、Y 类电容器)或IEC60384-14 58 个
10 压敏电阻器/电涌抑制器 GB4943.1GB/T10193 GB/T10194 15 只
11 PTC 热敏电阻 GB/T14536.1 20 只
12 印制板基材/成品板PCB:GB4943.1,SJ3275,基材:GB/T4723,GB/T4724,GB/T4725样条 13mm×130mm×实际厚度10 条/成品板 3 块
13防火防护外壳、及内或外的材料、装饰件材料、空气过滤装置的材料GB4943.1样条 13mm×130mm×实际厚度 10 条/材料 3 块
14 器具开关(含继电器开关) GB/T15092.1GB4943.1 7 个
便携式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型号、规格、制造商、生产企业 GB31241 电池:27 个;电池组:33 个 A
其它电池(考核电池保护电路) 型号、规格、制造商、生产企业 GB4943.1 随整机考核 A
随整机考核
说明:
1、上述标准自动适用其现行有效版本,如遇特殊情况,由国家认监委另行说明;
2、上述关键件若集成在其他部件中且不能分离,则其它部件应满足关键件的相关要求,并作为关键件列出(如,作初次级隔离用的光电耦集成在 IC 中,则 IC 是关键件)。
3、若整机中含有 CCC 目录内的产品或元部件且上表未列出的,应补充相关信息并按照 B 类关键件考核;
4、序号 17*仅采用 GB/T15288 中的有关安全性能部分的要求
附表二
微 型 计 算 机(0901)和服务器(0911)主板 CPU 、电信端口、电源单元(无 CCC 认证)
自助服务终端(0901)主板 、CPU 、电信端口 、显示单元 、电源单元(无 CCC 认证) 、
便携式计算机(包含平板电脑)(0902)和一体机(0901)主板 、CPU 、电信端口 、显示屏 、电源单元(无 CCC 认证)、规
掌 上 电 脑(0902)主板 、CPU 、电信端口 、显示单元 、显示器
投影仪(0903)
打印设备、绘图仪、激光打印机、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0904)
多用途打印复印机(0905)
扫描仪(0906)
转换器(0907)
收款机(0913)